新闻资讯

基于微信平台构建企业移动化应用

发布日期:2016-05-20 09:46:36      作者:华腾信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APP的广泛应用,企业移动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企业必须正视这一趋势,并积极应对。

企业移动化应用目前有三种选择,APP、手机WAP、微信类轻应用,三种方案没有绝对的好坏,企业应根据自己的业务特
点、用户习惯、功能要求、安全要求等进行正确选择。

很多企业一提移动化就想到做自己的APP,因为领导、员工都在使用各种APP,APP用户体验好、充分利用手机本身的功能
应用、操作更流畅,但开发成本高(至少需要iOS、Android二个平台版本)、推广安装、升级维护成本高,APP应用模式非
常类似PC时代的C/S(客户机/服务器)应用模式。因此,当企业准备选择APP模式时一定需要分析清楚APP能够带来什么好
处,当年为什么很多企业从C/S转向B/S模式。

手机WAP即常说的手机浏览器应用模式(B/S模式),这是企业实施移动化应用最快捷的方式,应用移植快但用户体验较
差、对网络要求较高,随着HTML5的快速发展,用户体验和移动功能趋于完善,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各种手机浏览器
的兼容性解决。

微信类轻应用模式,即借助公共APP平台作为企业移动化的入口,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由于公共APP(如微信)已被员工
接受,因此企业移动应用嫁接后推广、维护、使用培训等方面工作比较简单,另外借助公共平台不断开放的基础功能可以提
高开发效率和用户一致性体验。这种应用本质上与手机浏览器(也是一种公共的APP)一样,只是手机浏览器目前还没有形
成大一统,未来或许有一个类似PC时代微软IE的产品能够统治很长一段时间。

微信与当年的QQ一样,在方便大家沟通的同时,也同样促进着企业内部的沟通与应用,如果腾讯当年认真发力RTX(企业
版QQ)或许今天的企业应用又是另一种局面。微信企业号的推出给企业移动化应用多了一种很好的选择,但企业完整的移
动化应用仅依托企业号还不够,需要借助整个微信平台。

企业移动化应用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与用户的连接,包括客户与企业、员工与企业、客户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连接及沟通。

2. 用户的统一管理与权限控制,包括员工、客户、合伙伙伴等,各种应用的授权控制。

3. 应用的集成,既包括简单的原有应用的界面整合,也包括深度的应用二次再开发,还有基于手机特点的新应用或应用改
造,如基于位置的考勤、基于拍照的业务应用等。

4. 数据的集成,很多企业的移动应用主要服务对象是各级管理者,数据的实时查询、统计与分析往往是跨多个应用系统,如
何结合移动特点进行数据展现也将是挑战。

针对上述企业移动化应用的问题,不难发现微信平台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仍有大量的问题需要企业或企业合作伙伴共同来
解决。下图是基于微信平台的企业移动化应用参考模式:

1. 每个用户均需要申请自己的微信号,客户通过关注企业的微信服务号实现与企业的连接与沟通,员工通过邀请关注企业的
微信企业号实现与企业的连接与沟通。

2. 受微信平台的功能限制目前还不能实现客户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直接沟通,需要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开发,如
开发简单的微信在线沟通工具,模拟实现微信的点对点沟通、拉黑等功能。

3. 用户管理,中小企业或员工比较稳定的大型企业可直接借助企业号通讯录进行管理,并通过自带的分组管理功能简化IT维
护工作量。对用户数量大或用户异动频繁的企业,需要实现自己的统一用户管理,或通过EHR系统实现用户信息自动同步,
以保证用户的合法性访问。

移动应用的安全性问题更加复杂,特别是对于员工异动频繁的营销类企业,还可考虑结合位置考勤等实现员工帐号实时监控
管理,避免异常员工对系统产生的风险。

4. 应用与数据的集成,通常需要企业自己构建或借助第三方平台来完成,微信平台可以解决少量应用级问题或通过其开放的
API减少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这也是企业移动化应用最难的点,别寄希望微信平台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简单小结,微信平台可以为企业移动化应用提供统一入口,用户更易接受,企业应用开发与测试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后期维
护成本相对较低。但企业也需注意,移动应用入口一旦基于微信平台,将会受制于腾讯的发展策略,实施过程中尽量将具有
微信特征的应用尽量进行封装,与其它应用相对剥离实现松耦合,降低风险解决的代价。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微信与其它移动产品与技术一样都不是万能的,有其适合的应用场景,对用户体验要求高、网络带宽有
限或不稳定、需要利用手机自身功能的应用企业,还是选择APP应用模式。同样,企业移动化应用也不是颠覆原有的信息化
成果,而是有益的补充,对于难得一用或复杂业务应用还是继续留在PC端。更别让移动应用绑架了员工的生活!



联系地址:中国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大街雅园3号楼24层  |  联系电话:0595-22501050  |   闽ICP备12020835号-3   |    |